未名美術館:非常建筑
由于該美術館不再專門用于展出吳大羽的作品,“吳大羽美術館”這一名稱已不使用,此建筑暫時處于未名狀態。然而,這座建筑的設計靈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吳大羽。
吳大羽(1903-1988)畫家、美術教育家、詩人,是中國抽象繪畫奠基人。他出生于江蘇宜興,1922年赴法國留學,學習油畫和雕塑。回國后與林風眠等在杭州共同創辦國立藝術院(現中國美術學院),并任西畫系主任。他于1950年代早期失去教職,從此在上海家中一個十平米的閣樓里作畫,直至逝世。
我們的建筑設計受到吳大羽的藝術的影響。他在明信片大小的畫幅上追求“力”和“寧”的表達,促使我們反復推敲建筑空間的尺度。吳大羽的詩《金剛》更是生動地描述了動態和變化的建筑:
影子想騙過形體
時間在嘲笑空間
我沒聲又沒蹤影
出入光陰的黑暗
吳大羽的詩進而引發了我們去探究建筑中的時間維度。時間可以被設計嗎?借法國哲學家弗郎索瓦·朱利安《論“時間”》一書作為理論引導,我們對中西時間進行了比較:經典西方時間:觀察者在時間之外;時空分離;時間是勻質、可分割、單向離去、有始有終;明確定義過去與未來,幾乎無法定義現在;可稱為客觀時間。傳統中國時間:觀察者在時間之內;時空一體;時間是變化、連續,迎面而來、無始無終;這個時間永遠是現在;可稱為主觀時間。中國時間的富有彈性可以被轉化為設計的可能性。
九曲橋案例:如果一條水面直接跨過去需走3步,折了9次,可能就要走27步,時間也就延長9倍,空間的感受也隨之擴大。我們把中國時間觀和西方透視法結合,設計了一系列楔形空間,包含功能空間和純建筑空間:這些空間從一個方向被透視夸大,又在另一個方向上又被壓縮;于是時空感知不斷變化,顯現了時空的不可度量性,帶來的是更豐富的時空體驗。訪客在時空中迷失,步入一個發現之旅。吳大羽美術館是一個時空游戲場。
美術館建筑本質上提供的是“游”的體驗,空間及空間關系自然成為設計焦點。除了透視設計,我們引入了“純建筑空間”的概念:即一系列室外或半室外空間,構成功能空間之間的過渡;它們的形狀具有戲劇性的張力,強化“游”的過程。建筑群總體的格局用“院”和“進”進行組織,形成與傳統的對話,同時構成在透視游戲之上的又一體驗空間層次。
對時空和體驗的關注使擺脫了靜態的構圖,即解除了立體的建筑體量之間及平面的立面元素之間的形式關系。在此,瑞典建筑師萊弗倫茲的工作對我們的啟發是巨大的。此項目的結構體系部分采用無梁混凝土板柱體系,部分為鋼結構框架體系。
除了在空間上,我們也在建筑的材質和色彩上也尊重烏鎮,尊重江南,用水泥瓦屋頂、水泥瓦墻面,及素混凝土墻面構成黑白灰的含蓄色調。
分享文章,請標明來源: http://decoratornewyork.com/xuni/1255.html 免責聲明: 圖片內容來源網絡,本網站對作品圖片的版權未作證實,對作品的原創性、真實性不作保證,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。如對作品版權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電話聯系:400-035-0358 進行刪除.